北京城市副中心讲述运河畔的育人故事案例——专业与创新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
我是2021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,担任了北京学校的中学数学教师。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青年小白,我深深感动于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 的初心,将“践行教育家精神,做新时代好老师” 的师德要求融入日常言行,尤其面对当前百年不遇之大变局,培养国家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,成为我深入思考、砥砺推进的重要使命。
我担任了高一(4)班的班主任,“以生为本”是我与学生的约定。我也深知,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。因此,打造“数学+”班级文化、“数学+”多学科教学,让数学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,这正是我践行教育初心的独特专长。我们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“数学与生活” 实践活动。本学期开展的是定点投篮命中问题数学建模研究,从数学与物理学科融合的视角探究影响篮球命中的因素。学生通过录制投篮视频,借助 Tracker 软件采集数据,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分析、求解、验证不断优化改进,深度掌握了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,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。学生们乐在其中,他们说:“这次活动让我深切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。数学建模绝非单纯的公式学习,而是对思维逻辑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全方位锻炼。” 我注重将家国情怀融入工作细节,在“博物馆第一课”的北运河河堤稳定性建模教学中,引导学生不仅掌握函数应用,更深刻理解“科学防洪”与“生态保护”的平衡,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在讲解祖暅原理与几何体体积时,结合《九章算术》“幂势既同,则积不容异”理论,验证几何体体积间的关系,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传统数学智慧,厚植文化自信。这种跨学科、跨领域的“课程思政”实践,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了数学学习的兴趣,涵养了深厚的家国情怀,实现了“知识传授”与“价值塑造”同频共振。在这样的坚持与坚守下,班级学生全面发展,获区级以上科技奖项10余项。下一步我们班将尝试建立“数学建模+心理健康”融合发展模式,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数学建模中的实际问题,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,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。教育就是实践的艺术,我也一直在教育实践的路上坚定前行。
我担任了学校数学建模社团教练,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。学生们很喜欢这门课,我也用自己的专业编写了贴近生活的建模案例,比如“快递包装优化”、“校园停车规划”,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。四年来,以校为家,用行动诠释“教师”二字的深刻内涵,是无悔青春的诺言。每一个节假日数学建模都相伴左右,寒暑假带着学生一起集训,无论是教学楼的研讨空间,我的小小办公位,还是社团活动室,都留下了我们热情探究的身影。在数学建模竞赛中,A星算法实现是最大难关。我与学生以 5×5 栅格地图为蓝本,在草稿纸上手动推演节点扩展。当他们勾勒出 "起点→障碍物→终点" 路径,枚举每个节点的实际代价 g 值与启发式估计代价 h 值时,突然顿悟:"open_list 就像迷宫待选清单,每次选取 f 值最小的节点,本质上是在无数岔路中选择视觉上最接近终点的那条通路!" 这从具象到抽象的跨越,打通了算法理解的关键。最终,我们携带着融合了动态权重优化的 A星算法模型站上了赛场。当评审席宣布金奖的刹那,那些在实验室通宵调试代码的夜晚、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节点标注,都化作了镌刻在模型里闪闪发光的智慧年轮。这几年社团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屡创佳绩,累计斩获90余项荣誉,直至实现国家级奖项全面突破,其中包括2022-2024年丘成桐中学科学奖(数学建模)二、三等奖(通州区中学中首获),2021、2023、2024年获天元菲尔兹数学建模竞赛金、银奖等。
我牵头组建了由 5 名青年教师组成的数学建模教师团队。独木不成林,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团队的力量才是无穷的。通过 “师徒结对”、“跨校教研”、“案例共享”等机制,我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战斗力。团队教师荣获了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、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,在教改方面获得科学教育创新项目一等奖等。我们还集体开发了校本特色课程,研究课题《基于创造教育提高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》荣获第五届通州区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。下一步我想与团队共创数学建模与物理、化学、信息技术的跨学科项目,设计更具综合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,引导学生用多元思维解决复杂问题,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,逐渐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形成北京学校模式。
“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,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。”在城市副中心这片教育沃土上,我愿做一粒深耕的种子,把根扎进课堂,把枝叶伸向创新,用爱与智慧书写奋斗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的星空下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!(文/北京学校 钟世红)